小记者探非遗 热腾腾的大馒头出锅喽!

  乙巳蛇年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“世界非遗版”春节,今年的研学主题因此确定为“身边的非遗”。本次研学由华青教育集团与青岛市国学学会联合组织,小记者们怀着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向往,迅速投身于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,对话非遗传承人,动手体验非遗技艺,书写属于自身个人的精彩假期——

  王哥庄,这座位于崂山脚下、黄海之滨的小镇,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“花馍”文化。在过去,每逢传统节日、婚丧嫁娶、寿诞庆典等重要时刻,心灵手巧的王哥庄妇女们便会用自家的面粉,精心制作出各式各样的花馍。这些花馍不仅是餐桌上的美食,更是承载着人们美好祝福与祈愿的文化符号。

  非遗主题第二场,华青教育的小记者们走进了崂山王哥庄“花馍”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,亲手体验一个个富有生命的花样面团,在阵阵馍香中品味传承千年的匠心故事。王哥庄花馍协会刘竹莲会长给予小记者热情支持与悉心指导,活动伊始,刘会长就向小记者们详细的介绍了花馍的历史渊源与文化符号。

  在漫长的岁月中,王哥庄花馍不断传承与发展,融合了当地的民俗风情、地域特色和艺术审美。它之所以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不仅仅是因为其精美的外观,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。每一个花馍都有着独特的寓意,例如,过年时制作的 “圣虫” 花馍,寓意着来年粮食满仓、富贵有余;婚庆时的 “龙凤呈祥” 花馍,象征着新人婚姻美满、幸福长久。这些寓意通过花馍这一载体代代相传,成为了王哥庄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  接着,非遗传承师傅向小记者们展示了各种制作花馍的卡模子。这些卡模子造型各异,有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,也有寓意吉祥的文字图案。小记者们好奇地围在一旁,仔仔细细地观察着这些精美的卡模子,对接下来的制作充满了期待。

  当面团醒发好后,终于迎来了最有趣的捏形状环节。小记者们拿起切好的面块,在非遗传承师傅们的指导下,开始发挥自己的创意。有的小记者用卡模子压出了精致的花纹,有的则凭借自己的想象,捏出了形态各异的动物造型。一时间,制作现场热闹非凡,小记者们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。

  瞧,这边一位小记者捏出了一条灵动的小蛇,蛇身蜿蜒曲折,蛇头高高昂起,仿佛随时准备腾飞;那边一位小记者则捏出了一只娇小刺猬,栩栩如生,仿佛在 一扭一扭地向小主人打着招呼。

  在制作过程中,小记者们遇到了不少困难。比如,面块总是捏不平整,形状也捏得不太理想。大家向师傅大胆提问和请教,开心地学着新的知识,新的体验,看着手中的面团渐渐成型,小记者们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。

  把做好的大馒头放入锅内,小记者开始参观学习崂山王哥庄大馒头非遗文化生产基地,刘会长一路带领小记者走过生产间、包装区、售卖区、文化长廊、作品展示区……琳琅满目的花馍,让小记者流连忘返,五彩的搭配,纷纷感叹,像一个个精致的小玩具,太好玩了。

  那我们就继续深度体验非遗的“花馍”面塑技艺吧!面塑,俗称 “捏面人”,是一种以面粉、糯米粉等为主要的组成原材料,通过手工捏制而成的传统民间艺术。它以其细腻的造型、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表现力,深受人们的喜爱。

  在面塑老师的指导下,小记者们开始有效学习面塑的基本技巧。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面塑工具的使用方法,然后示范了如何将面团搓、揉、捏、压,塑造出不同的形状。小记者们纷纷拿起面团,模仿着老师的动作,小心翼翼地开始创作。

  孩子们的手仿佛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,不一会儿,各种充满创意的面塑作品便诞生了。有的小记者制作出了精致的福袋,寓意着福气满满;有的制作出了栩栩如生的铅笔,希望自己在学习中能不断进步;还有的制作出了圆润可爱的葫芦,象征着吉祥如意。

  在制作面塑的过程中,小记者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,还深刻感受到了传统面塑技艺的魅力。他们惊叹于小小的面团竟然能在手中变成如此精美的艺术品,对非遗文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。

  终于,在大家的翘首以盼中,馒头开锅了。热气瞬间升腾而起,一个个白白胖胖、造型各异的花馍和馒头展现在眼前。小记者们兴奋地欢呼起来,他们见证了自己的劳动成果,也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喜悦与成就感。

  这热气腾腾的馒头,不仅象征着王哥庄花馍这一非遗技艺的蓬勃生机,更寓意着人们的生活如同这蒸笼里的馒头一样,蒸蒸日上,红红火火。

  非遗,不单单是一种技艺,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小记者们在活动结束后,采访了王哥庄大馒头非遗传人与工作人员,并记录下了这一场体验的收获与感悟。

  最令我难忘的是传统大馒头的制作流程与工艺。叔叔阿姨们熟练地揉面、发酵,我也体验到了塑形的乐趣。王哥庄大馒头的面是使用山泉水精心揉制,所以馒头不会像普通馒头那样带有酸苦味,反而增添了几分清新甘甜。目睹自己制作的馒头在蒸锅中逐渐膨胀,最终变得松软可口,我感到无比自豪。

  这次体验不仅教会了我制作馒头的技巧,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。我衷心希望这种传统工艺能获得传承,并走向世界,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源自中华大地的独特美味。

  我亲手体验了从和面到塑形的全过程。看着手中的面团渐渐变成栩栩如生的花馍,我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韵味与魅力。这次经历让我对传统技艺有了更深的认识,也激发了我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热情。

  参与这次王哥庄馒头制作活动,我深刻领悟到馒头不单单是一种日常美食,更是一种承载着深厚文化渊源的艺术形式。花馍品种繁多,每一款都巧妙地将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融合,如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、象征福禄的葫芦、满载祝福的福袋等,这些造型精美的花馍,无不寄托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。

  在这里,叔叔阿姨们用他们的巧手与匠心,将技艺与情感倾注于每一个花馍之中,让这份传统手艺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,让我深受感动与启发。


上一篇: 秦皇岛展开高本质农人培养助力村庄复兴

下一篇: ETF盘中资讯 AI硬件强者恒强!新易盛涨超7%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华宝(159363)高开高走涨超2%冲击日线三连阳!